2020年03月17日 17:20
来源:民营经济发展处
【字体:大 中 小】
报告显示,2019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呈现出“56999”的显著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新增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民营经济首次呈现“三二一”整体产业结构,四川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始显效。
一、整体实力增强
(一)民营经济规模扩大。2019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63万亿元,增速7.6%,高于全省GDP增速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达56.3%,较2018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不但实现了连续多年比重的提高,而且比重庆(52.8%)、陕西(54.6%)分别高3.5、1.7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43.3:50.6。
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来看,“主干”成都比重33.6%;环成都经济圈比重25.8%;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比重接近,分别为17.1%、16.7%;攀西经济区比重5.4%。
图2 各市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单位:%)
(二)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019年四川民间投资增速8.6%,比全国民间投资增速(4.7%)高3.9个百分点。
(三)外向型经济表现优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633.9亿元,同比增长20.7%,高出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速6.9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额比重24.1%,较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跨境业务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有外贸实绩的民营企业4886户,同比增长17.4%。
(四)市场主体规模持续增加。全省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597.0万户,同比增长9.5%。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为97.4%,较2018年增加0.2个百分点。
图3 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单位:万户)
二、五大问题较突出
一是民营经济增速放缓。2019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7.6%,同比下滑0.5个百分点。从各市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与2018年的变化来看,2个市州上升(阿坝、泸州分别较上年增加1.4、0.4个百分点),2个市州持平(眉山和内江),其余17市州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其中甘孜下滑幅度最大,较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雅安下降幅度最小,较上年下降0.1百分点,反映我省民营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下行压力。
二是民间投资增速相对下滑。2019年四川省民间投资增速8.6%,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比浙江、云南分别低5.1、11.7个百分点。分市州看,与2018年民间投资增速比较,仅有7市州同比上升,其余14个市州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特别是凉山(-55.2%)、自贡(-32.9%)、雅安(-27.4%)、广元(-26.3%)等市州下滑20%以上。表明我省民间投资下行压力加大。
三是市场主体密度偏低,领军企业数量偏少。2019年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居于西部首位,但市场主体密度仅居于西部第9位,这与我省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不匹配。2019年四川有11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比2018年公布的增加3家,但数量仍远低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其他发达地区。迄今为止我省没有一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
四是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不足。2019年全省有7市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费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费用总额中占比低于50%,表明少数市州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
此外,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政策落地还存在针对细分行业具体需求缺乏实施细则、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落实机制不够完善、降成本力度不够深入等“堵点”和“难点”。招商引资中的政府失信影响较为明显,行政窗口“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落实不到位,法院裁判与执行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促进发展对策建议
(一)首先要用足用好政策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建议充分发挥四川军工大省优势,整合军民融合和自贸试验区机遇,引导民营企业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结合我省“5+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制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五大万亿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天府独角兽培育基地”,培育一批独角兽、准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适应我省加快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继续优化对贸易型民营企业的服务与支持,完善鼓励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的激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主动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
(二)强化精准施策,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顽疾”。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识别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疾;联合金融机构储备一揽子金融措施,如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手续费、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允许企业申请延期偿还贷款等,运用金融政策“组合拳”,多管齐下治理中小企业融资顽疾;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进行补偿和奖励,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线上业务办理力度,实施信贷、股权、担保等金融服务在线便捷办理,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费率或适当减免融资担保费用。
(三)研究制定救助振兴措施,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建议制定“短期救助、长期引导”的策略,短期主要实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财政补助等政策,避免民营中小企业群体性“死亡”;长期主要聚焦产业政策,注重引导民营企业抓住机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变化,加快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多方助力民营企业稳定发展信心、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