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省局动态

省质量强省办推广中国质量奖获奖者质量管理模式

2021年11月24日 10:01

来源:质量发展处

【字体:

近日,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市(州)质量强市(州)办学习推广我省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个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

中国质量(杭州)大会颁发了了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我省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飞行师刘传健等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通知要求,相关行业质量主管部门,各市(州)质量强市(州)办要结合行业和区域实际,将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制度、模式、方法,动人的质量管理案例,显著的质量效益制作成视频和经验资料,在主流媒体、自媒体进行公益免费播放和刊载,帮助获奖企业弘扬质量品牌形象,强化市场质量竞争力,提升获奖者成就感,增强市场信心,引导理性消费。坚持区域和行业推广共同实施、相互融合,提升推广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成都市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重点抓好获奖组织(个人)质量管理模式、方法的综合宣传推广。经济和信息化厅要结合制造强省建设、贡嘎培优计划等工作,大力推广超越客户期望的敏捷呼应质量管理模式成飞模式。省卫生健康委要结合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以零失误为核心的全疗程守护华西麻醉质量管理模式。商务厅、文化旅游厅等部门要结合四川服务品牌打造,大力推广川航刘传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质量精神。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各市(州)质量强市(州)办要将学习推广中国质量奖、四川省天府质量奖(四川质量奖)、市(州)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组织(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模式和方法理念结合起来,充分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认真学习借鉴获奖组织先进质量模式,带动全省企业走质量品牌发展之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我省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和影响力。


附件: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的特大型国有高科技企业。公司先后研制生产了歼-10、歼-20、枭龙等3000余架飞机,歼-20飞机是我国研制的首款(世界第二款)重型隐身战斗机,代表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打造了威龙”“猛龙”“枭龙”“翼龙为代表的龙系列品牌。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质量管理经验:“超越客户期望的敏捷响应质量管理模式”

成飞质量管理模式图

成飞质量管理模式

公司致力于从关注产品超越顾客期望转变,在高端装备研制、生产、服务过程中,不断实践提炼,创建了超越客户期望的敏捷响应质量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超越客户期望为核心,以先进制造技术、全供应链管控、前出服务保障为支柱,预防式质量管理机制、全域信息技术赋能为基础。

一个核心——

以超越客户期望为核心,将超越客户期望融入到战略规划、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发展中。

战略规划:建立客户需求捕获机制,提升客户需求管理能力,将客户需求纳入重点战略任务进行管控。

文化建设:构建了以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超越顾客期望的精品质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组织变革:聚焦科研生产一体化,推进专业化整合,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扩大供应链生态圈,引领产业体系化发展,提升组织敏捷响应客户能力。

三大支柱——

先进制造技术:坚持创新驱动,建立高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世界领先水平的制造技术体系。建设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创新。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公平聚智的科技创新氛围、开辟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路径、建立价值驱动的创新激励制度。树立高标准的技术质量标尺,实现从过程到结果的全价值链技术质量管控。

全供应链管控:建设战略相通、文化相融、能力相配的供应链,拉动全供应链整体质量升级,确保供应链稳健安全、高效协同,支撑产品提速增量。

实施强核心,大协作的军民融合策略,构建成飞本部+新都航空产业园+其他供应商“1+1+N”供应链总体布局,达成快速上量能力。以准时、经济、敏捷、高效为理念,以精准计划为载体,引领全供应链资源协同管控。以精益制造为抓手,以客户需求为节拍,拉动均衡生产及关键零部件单元化生产。发挥主机牵头作用,实施供应商同步创优工程,打造能力相配的优质高效供应链。

前出服务保障:创建前出交付、前出保障、前出服务的全寿命周期敏捷响应服务保障模式,提升客户产品使用效能。

开展前出交付,提前满足部队接装需求,促进战机快速交付,推动部队快速形成装备维护保障能力。开展前出保障,以“5分钟有效响应、24小时现场解决、72小时远程支援为目标,构成快速响应保障机制,提升部队装备完好率。

两维基础

预防式质量管理机制:推进流程体系构建、全要素质量特性控制、全流域分析改进,强化质量管理预防能力。将质量管理要素分解到业务域、业务流程,融合质量体系和业务流程。开展全要素质量特性控制,在设计关键特性基础上,建立独立的飞机制造工艺、检验关键特性,实现覆盖全要素质量特性的预防式质量管控。基于大数据分析,运用数字化质量数据采集平台,实施产品全流域分析改进。

全域信息技术赋能:构建高端装备数字化研制新范式,为产品研制、生产、服务提供信息技术赋能。构建平战一体、常态运行,平时好用、战时管用企业决策指挥中枢,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构建xBOM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单一数据源,建立供应链计划协同平台,建设客户远程保障平台,打通外场信息传递链路等多种手段,赋能三大支柱和公司产品质量提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成立于1978年,现下辖临床麻醉、疼痛诊疗、模拟教学中心、研究室及转化神经科学中心。其主要业务包括保障患者的围手术期生命安全和无痛舒适;开展急危重症抢救;为国家培养紧缺麻醉人才;进行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等。中心现有员工1658人,7人担任省级以上学会主委和副主委,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6人,是全球最大的麻醉手术中心之一。

质量管理经验:

零失误管理模式的运行方法

中心坚持零失误的围手术期全程守护质量控制模式。守护是实现的关键手段,其中精准技术是守护的核心,强调一人一案,精准麻醉;刚性制度是守护的保障,以华西麻醉12作为铁律和红线;专业团队是守护的基础,以主治医师负责,多学科应急救援实现责任到人,救急救难;围手术期全程是管理的PDCA闭环。通过随访改进将麻醉预案、实施、维持、苏醒串联成闭环,在重要节点持续改善,最终达到零失误的目标。

华西麻醉自2002年提出走出手术室,将麻醉学科对于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保障与支持、对于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等优势发挥到最大,使麻醉医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在手术中,也发挥到术前准备优化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如此将服务范围扩展至麻醉前预案、麻醉准备与实施、麻醉维持、麻醉苏醒、手术后随访,并加入持续改进环节,在每个阶段对患者或医师进行随访或跟踪,结合带教主治医师住院规培医师每日互评、主治医师麻醉护士每日互评、主治医师为主的不良事件汇报制度、麻醉后患者随访、每月统计全院手术后不良事件及术中回溯、信息平台监控后台数据,发现异常情况产生弹窗预警,强制处理等6种手段,将发生的问题提升至科室管理小组。由科室管理小组每月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设立制度加以防范,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完成PDCA闭环。

零失误为核心的全程守护华西麻醉管理模式

零失误模式的推广应用与成效

正是因为对零失误的追求,对质量管理的执着,造就了华西麻醉学科领跑者的地位。自2009年来,华西医院麻醉科连续11年占据复旦医院管理所专科排名榜首,2019年中国医院专科科技量值排名第一。长达11年排名全国第一,是华西麻醉质量管理模式的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的有力证据。

1)发起并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解决中国医疗人才的瓶颈问题

华西麻醉是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起者和践行者。2000年,麻醉手术中心在全国率先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刘进教授2003-2013连续10年向全国人大提供议案和建议,呼吁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20131231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使填平补齐的规范化培训成为国策。全国首次探索专硕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该制度解决了医学学位与临床水平不匹配的问题,现已推广至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

2)雷打不动的病例讨论,将华西个人经验转为麻醉学界集体智慧

每个麻醉医生一生大约完成7万例麻醉,而华西麻醉的年手术量为25万例,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能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病案讨论的分享得到。中心将病例讨论坚持了21年,每周一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全院参加,雷打不动。病例讨论的目的是将个人的经验、教训和智慧转化为集体的经验、教训和智慧,少一些天下第一麻,多一些大家一起麻

病例讨论的特色不仅仅是坚持。从科室领导层面的重视,从制度上的完善,从资源配置上的体现,都体现出华西麻醉对于质量控制的风格。提前一年计划病例讨论的安排表,并由助教通知到人。病例讨论的讲者为主治医师,该主治医师进行病案讨论的那一周,不负担临床工作,专职教学,将平时积累的病例素材,精心制作成PPT课件,展现出学习重点。病例讨论当天,主治医师结束病例,提出问题,住院医师回答,主治医师讲解,最后全科大讨论。很多时候,讨论变成了激烈的学术争论,让进修医生大呼过瘾,意犹未尽,主动在讨论后查找资料,深入学习。教学主任还就主治医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效果展开评述,督促提高教学水平。病例讨论由专业人士全程录像,视频发放至华西麻醉云学院,面向全国同行开放;所有病例讨论资料由专人记录并整理,拟出版发行,最大限度为全国麻醉同行提供华西麻醉的经验教训和智慧。

刘传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飞行师)

刘传健,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1995年起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担任飞行教员,2006年从空军转业到四川航空,从事民航商业运输飞行驾驶。至今已在川航安全飞行15年,飞行时间达14000余小时。作为川航唯一一位同时拥有A320A330A350三种机型资质的飞行员,被认证为民航局最高级别教员和检查员。2018514日川航3U8633航班突发驾驶舱风挡玻璃破裂,他经受住仪器毁坏、零下40多度、极度缺氧、飞机急速下降的极端考验,凭借手动操纵飞机“36个环节零差错的完美处置,最终确保了全机人员的生命安全。

质量管理成就:

注重理论,创建“3433”质量文化体系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质量之基、在于体系。结合新时期民航发展属性,刘传健带领团队围绕意识、制度、责任、技术、人员等关键要素,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3433”质量文化体系,强调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质量底线思维,为川航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奠定基础。

三个敬畏,践行质量精神。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是一切行为的指导思想,核心在于践行

四个责任,强化质量链条。主体责任、监管责任、领导责任、岗位责任,是持续安全的根本保障,关键在于担当

三项作风,稳定质量队伍。领导作风、管理作风、工作作风,是行为思想的长期抓手,重点在于长效

三基建设,夯实质量保障。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是安全举措的可靠基础,根本在于执行

攻克难题,创新质量管理模型

首创QAR数据智能化管理平台,攻克飞行质量预防管控难题。刘传健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及回溯川航历年来QAR数据库,带领团队耗时近半年,开展了对3万多条QAR机载数据的挖掘、分析、清洗、论证,独创设计五层数据框架机制“QAR核心指标管理体系模型“CFIT事件严重程度计算器,对飞行季节、气象、机场、航空器和航线等特点及参数进行梳理,构建威胁与差错数据模型,建立人、机、环多维度飞行品质监控程序,是QAR安全态势智能化分析平台的关键组成,为飞行安全质量的风险防范及预警机制管理奠定基础。

创建ECBT训练体系,开展飞行人员全生命周期技能管理。5.14事件后,刘传健通过对极端特殊事件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带领川航PLM项目组,积极探索循证训练(EBT),运用ADDIE教程系统设计模型,在民航局独家推广以飞行员九项核心胜任能力行为指标框架的ECBT训练体系。将飞行员技能训练提升为飞行员胜任力塑造,有力推动我国民航飞行训练整体水平提升。

构建高原特殊机场场景化演示质量模型,推进精细化模拟飞行管理。身处西部独特地貌环境,川航当属民航业运行最多高原、特殊机场的航空公司,这也是一家航司飞行质量及安全质量的最高能力,也是安全质量管理的重要领域。为确保高高原飞行质量可控,刘传健带领飞行技术团队,对高原、特殊机场地形全方位及飞行状况采样,实现仿真建模,建立三维动画还原系统,首创高原特殊机场场景化培训模式,实现飞行复盘,每年使用人次超过3万人次,训练成本每年节约500万,推进飞行人员技术,提升飞行安全质量。

人才培养,推广质量管理经验

潜心钻研质量理论,积极推进全球标准完善。5.14事件后,他多次与空客公司交流,促进空客飞机操作手册修订,完善全球民航机组操作规范。参与典型案例撰写,被哈佛大学纳入教学资源平台。撰写《危机情境下民航飞行员心理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受到法国民航国立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好评。

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工匠精神,促进行业质量提升活动。5年来,刘传健与民航飞行学院、各航司企业、民航系统等领域的质量学术交流超过20次,促进民航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不断培养飞行技术人才,以身作则传递匠心质量作风。英雄机长刘传健在创造奇迹之前,经历的正是超过三百个小时的飞行训练,一千个小时的理论学习,一万个小时的飞行实践。他也一直将这种工匠精神深耕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事业中。他模拟机带教305人次,本场训练72人次,实施检查86人次,严把飞行员合格关卡;带领着飞行品质、安全运行、技术培训、人员能力”4个质量QC团队,承担着飞行质量管控和公司安全质量体系提升的15个课题研究,领域涵盖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飞行着陆评价体系、作风量化标准、高原互助演示、全生命周期管理、特殊机场标准等专业业务。共计输出质量提升报告超百余份,为民航强国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