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对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401号 
提案答复的函

2021年07月30日 16:31

来源:省局办公室

【字体:

川市监函〔2021363


刘国春委员:

您提出的《在“联”字上下功夫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配套服务》(第0401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省民营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按省政协办公厅安排,您的建议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我局认真研究,也商请了省委统战部、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四川税务局、四川银保监局、人行成都分行、省工商联等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政府、商(协)会、企业联调联动”的建议

(一)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制度,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了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省民营办制定《四川省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制度》。要求各地建立完善相关机制,推动搭建政商“直通车”,依托商(协)会“反映诉求、提供服务、规范行为、促进发展”的主要职能,通过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制度,聚焦商(协)会反映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热点、难点,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服务,着力解决普遍性、共通性问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充分发挥商(协)会功能作用,以商(协)会为纽带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二)健全川渝商(协)会联动机制,凝聚共促发展强大合力。一是大力推动联动机制健全。省工商联与重庆市工商联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川渝两地共同牵头发起联合桂、贵、滇、藏、陕、甘、青等9省(市、区)工商联, 共同发出“川渝民营企业家携手合作,同心共建双城经济圈”成都倡议,建立泛成渝地区商会联席会议机制。二是大力推动思想认识深化。联合重庆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省委统战部、成都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等单位,组织开展3次专题调研,向省委省政府全面反映民营经济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转型发展培训班”,民营企业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重点有了更系统掌握,参与建设积极性更强、信心更足。

(三)搭建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川渝民营经济协同发展。两省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谋划提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区域合作发展平台,同时,鼓励两地建立区域性行业组织推动跨区域交流合作,加强改革经验探索总结。推动成立电商、会展、消费服务等合作联盟,联动开展“川渝好物进双城”等特色活动、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和重庆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分别率各自统一战线成员(包括商协会代表和民营企业家代表)调研互访、签署协议,搭建统一战线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平台。省民营办推动四川省与重庆市民营经济协同发展,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双城”民营经济平台载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发展定位上,探索建成“泸州-江津”“广安-北碚”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引领区域民营经济协同创新发展。

(四)广泛开展川渝民营企业经贸合作,形成互利共赢良好局面。省工商联与省委统战部及重庆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共同举办“首届川渝民营企业家合作峰会”,川渝两地优秀企业家代表等500余人参加,发布了倡议书和合作宣言,进一步凝聚起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力量,加快协同发展、合作共赢进程。筹办“首届成渝双城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组织我省30多家企业前往重庆参会。举办“第九届泛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峰会”,吸引来自川渝两地及广西、云南等地300余人参会,15个产业项目签约遂宁,签约总金额177.45亿元;发布《深化泛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倡议书》,引导民营企业抢抓发展机遇。

下一步,对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民营经济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是构建“五个一”机制,即持续办好一个峰会(川渝民营经济发展峰会+川渝商会合作峰 会)、共同组建一个联盟(泛成渝地区商会联席会议+川渝民营企业家联盟)、共同举办一个活动(川渝知名民营企业市州行)、协同共建一个中心(川渝民营企业维权服务中心)、联合创办一个论坛(巴蜀论坛),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格局。

二、关于“建立跨区域联合协作机制”的建议

为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不断强化沟通衔接,务实推动川渝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健全两省市层面工作机制。两省市联合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行机制,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主任调度会议推进相关工作。商务厅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召开2次川渝商务合作联席会议,确定十大重点合作事项。建立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指导成都、重庆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川渝毗邻地区开展商务领域深度合作,重点推动双核引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做强成渝发展主轴、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一体化发展,促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等,以高水平区域合作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省内层面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由各片区联席会议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五大片区发展工作。落实好领导联系指导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建立问题需求台账清单,协调解决跨区域合作重大问题,积极引导地方商务部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三)协同推动政策制定落实。两省市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协调推动有关部门细化完善并落实落地6个方面16条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推出两批共210项“川渝通办”事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商务厅组织落实《共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战略合作协议》,聚焦聚力3个方面26条具体事项,对照国家出台的《规划纲要》,建立台账,制定方案,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商业名街名镇,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等重大项目,纳入两省市联合实施方案重要内容,14项工作列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今年重点任务。

三、关于“推进产业联盟和引导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抱团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产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乡村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意见》,从财政扶持、产业项目、金融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乡村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全产业链发展。围绕10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已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0个,全省共创建联合体207个。

(二)强化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组织品牌主体参与中国农交会、国际茶博会、西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以及“万企出国门”“川货出川”等营销活动,提高“川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年均签订购销合同协议近600亿元。着力宣传推介农业投资合作项目和农产品贸易项目,突出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产品产销对接效果,第七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以“大会推介+专场推介+地方推介+企业推介”的组合模式,开展了30余个推介活动,21个市(州)推介农业投资合作项目150个、投资需求1603亿元,共签订农业投资合作项目137个、合同金额1090亿元。2020年农业农村厅联合省扶贫开发局、四川广播电视台、今日头条共同举办“乡村优品上头条”市县长直播带货、品牌直播电商节等宣传推介活动,在52个县(市、区)开展直播活动58场,累计销售农产品2.2万余件,价值5000余万元。

(三)抢抓数字经济契机,融入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省已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立起省领导联系指导16个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推进机制。20181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形成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化经济为主的“5+1”现代产业体系。20191月,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5+1”产业金融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与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金融体系,为“5+1”产业体系发展提供精准支持。20215月,四川省发改委印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行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三种类型建设,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经济和信息化厅大力推进“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主动对接重庆“8+1”支柱产业布局,积极引导两地充分发挥本地基础优势,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当地主导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20213月,积极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修订工作,立足建链、强链、延链、补链需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优先承接产业转移。下一步,将继续立足“5+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数字化经济发展,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扩大开放合作水平,激发民营企业稳定发展信心

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服务,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开展境外投资,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带动我省制造、技术、标准、服务、品牌走出去,促进省内产能优势、资金优势与国外要素条件、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按“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方向,积极做好境外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加强对“走出去”民营企业的国际投资贸易法律、融资、税务政策的宣传和指导,增强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意识。受新冠疫情影响,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减缓,我们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民营企业需求,向企业提供入境管理、风险预警等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在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的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建设,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将参展、推销、考察等传统方式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扩宣传、提影响、拓市场,抱团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与建行四川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建行将为川企川货“走出去”提供意向融资500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贸易新业态,推动泸州、德阳、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利用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有关政策,提升四川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影响力。

下一步,我省将推动省科技装备业商会与重庆科技装备业商会签署合作协议,行成产业联盟;组建四川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业产业化政策,并完善我省监测和认定办法,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龙头企业监测等工作的网上直报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引导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

四、关于“加强人才联育”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意见》《“天府工匠”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创新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统筹推进人才培育工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统筹实施省“千人计划”和“天府万人计划”,加强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分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等人才支持计划,着眼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

(一)加强川渝人才联育共享。一是积极推动川渝职称互认。20213月,川渝两地联合印发《关于川渝职称互认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加速人才流动、减少重复评价,促进两地经济协同发展。二是加强青年拔尖人才联合培养。20214月,川渝两地签订《川渝博士后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两地博士后培养平台互利共享,开辟川渝博士后服务通道,联合举办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成立川渝博士后联盟,共建川渝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是推进技能人才协同发展。2020年,川渝两地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能力建设协同发展启动仪式,以“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为主题,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能力建设协同发展,共同培养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促进成渝双城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二)推动与知名高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及现代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与省校战略合作高校、985高校、各地签约高校及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推动校地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通过组织知名高校在校学生到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增强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推动拟来川就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实时感知、双向选择,构建“来川实习、跟踪引导、来川就业”全过程人才服务机制,到2025年共建约100个大学生实习基地,以更大力度、更大规模、更有序有效促进大学生实习工作开展,推动我省青年人才工作取得更好实效。

(三)实施四川省民营企业家梯队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011月,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省民营办、省人才办联合发布《四川省民营企业家梯队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4)》,针对当前我省民营企业家培养系统性不强,各地、各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培训质量不高、企业家难有热情的现状,拟通过“产业领袖”“科技川商”“创业工厂”“青蓝接力”“卓越团队”五大重点工程,用五年时间完成各类系统化、精准化、高质量培训10万人次,基本建立金字塔式民营企业家成长梯队,覆盖100名国内领先、行业知名的精英企业家,1000名全省“5+1”现代工业、“10+3”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的领军和骨干企业家,10000名瞄准“专、精、特、新”发展的新锐企业家,辐射数万名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者、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及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实现“1111”目标,夯实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人才基础。

(四)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创新设立特聘专家制度。2020年,我厅会同省委组织部、财政厅印发了《四川省“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从2020年起至2024年,在全省设置200个左右“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岗位,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弥补四川部分领域人才智力不足。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设置“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岗位。2020年,首批40个设岗单位,企业入选13个,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高层次创新人才13名,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和高层次人才与企业的流动互联。二是扩大事业单位人事自主权。2017年。我省7部门制定《四川省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出台了“允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到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取得报酬或奖励;支持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担任兼职教授或创业导师,促进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政策,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  

(五)鼓励民营企业自主人才培养。支持民营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申请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及天府科技菁英项目,培养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民营企业申请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培养提升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培养,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对帮助小微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优先纳入当地定点培训机构认定范围。支持民营企业全面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广泛动员民营企业职工根据个人意愿参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提升培训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推动提升民营企业职工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企业职工参加新技师培训最高给予6000/人的补贴、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的补贴。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举办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明确民办技工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在师资力量培养、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成果等方面,依法享受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同等政策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突出产业和人才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重大人才项目和行动工程,为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关于“推进营商环境改善”的建议

(一)优化政务环境,提升行政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落实省政府《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做好政务服务利企便民工作的通知》,将“最多跑一次”改革清单中的事项纳入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受理办理,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天府通办”APP积极探索政务服务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建设,积极推进“一事一次办”。切实改进政务窗口工作作风,持续开展服务大厅“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对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的业务指导,不断改进窗口工作作风,增强窗口服务意识,强化窗口队伍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持续优化完善实体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布局,全面推进“一窗受理”落实。出台《四川省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工作服务规范(试行)》,全力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模式,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一窗通办”,75.68%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持续规范政务服务大厅管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开展政务服务质效提升专项行动,修订完善大厅责任追究制度、巡查制度、回访制度等工作规范,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双岗、去向留言、一次性告知等要求,出台《四川省2020年政务服务“好差评”考评细则》,完善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接受企业群众评价。指导各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在年底前设立惠企服务专窗,实现惠企“统一发布、统一咨询、一窗申报、一窗兑现”,及时开通快速通道,开展上门服务,对涉及企业的重点项目落实帮办、代办服务等,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最大限度让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印发《关于开展政务诚信评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推进各地政务诚信建设。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工作部署,推动建立政府失信清单制管理,对各级政府失信行为进行梳理,建立失信行为动态清单,实施销号管理。加强信用修复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协调联通,建立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之间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一网通办、结果互认”。统一规范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名称、服务标准,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目前,拍卖业务许可、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等实现“川渝通办”。川渝等自贸片区联手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等重大制度创新。

(二)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保障民企合法权益。一是着力抓好平台机制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工作机构建设的意见》,累计建成法律服务工作机构115个,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县(市、区)级85个,省级商会法律服务工作站9个;全省共建立商会调解组织94个,其中市(州)级10个、县(市、区)级52个、行业商会32个,全面构建法律维权服务一张网,会同省法院共同推进全省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商会调解服务平台对接,会同检察机关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二是深入开展“法治民企”建设。举办全省民营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大型公益网络直播课堂;举办《民法典》《弘扬宪法精神护航民营企业发展》等专题宣讲会,为民营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法治宣讲22场次,累计覆盖4万余人次。加大民营企业诉求调处力度,2020年共受理企业诉求45件,协调办结43件,办结率 95.5%。形成法律服务民营企业12个典型案例。三是出台《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12345”查处回应机制、政务服务“好差评”、“天府通办”、掌上服务平台等我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在立法中加以规制,推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等。

(三)常态落实“民营经济20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民营经济20条”政策落实三周年“回头看”。为掌握后疫情时代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政策建议等情况,省民营办牵头,会同川商总会开展专项问卷调查,目前已经收集2000余家企业问卷。20215月,省民营办会同省委改革办赴部分市州开展“民营经济20条”政策落实三周年“回头看”,全面评估“民营经济20条”颁布实施三周年来取得成效,寻找全省各级各地在落实过程中的经验典型,持续高效推进民营经济政策落实和问题整改。

下一步,我省将充分学习江浙沿海地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先进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形成出台符合川渝两地民营经济发展实际的新政策措施。开展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活动,强化制度落实、技术保障,加强示范引领,加快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                    

六、关于“强化要素保障支撑”的建议

202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高位推进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部署,省发改委印发《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21年重点任务的通知》,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34项改革任务,制定《关于开展2021年四川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第一批)的通知》,遴选出我省第一批共11项进行改革试点。

在税收方面,省税务局与重庆市税务局联合下发《成渝双城经济圈涉税事项跨省(市)通办工作方案》,制定《成渝双城经济圈涉税通办事项清单》,包括信息报告、发票办理、退抵税办理、优惠办理、信息查询、证明开具办理6大类共20项涉税业务。川渝地区税务机关对清单所列的跨区域业务通办事项,实行按照"异地受理、内部流转、属地办理、限时反馈流程"原则,在税收预算级次和收入归属、主管税务机关不改变的前提下,为跨省(市)经营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利的办税缴费服务,进一步营造高效、同质的税收营商环境。目前国家已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支持行业产业发展为主、涵盖企业发展各个阶段、覆盖面较广、具有普惠性和引导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将有力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各类企业减轻负担,健康发展。我省将继续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持续优化纳税服务,简便办税程序,完善具体服务措施,畅通减税降费“最后一公里”,抓实抓细延续实施和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切实发挥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税收职能作用。按现行税政管理体制,未经中央授权,地方无权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我省将积极就相关具体税收政策建议进行调研并向税务总局反映,为国家调整有关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在金融服务方面,我省大力推进构建多层次川渝金融合作机制,强化双边沟通协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省银保监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领导任副组长的四川银保监局金融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牵头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印发《四川银保监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专版工作机制,协同开展工作。按照人总行稳企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人行成都分行成立由行长任组长、4名分管副行长任副组长、14个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分行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二是是与重庆金融监管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按照“统筹谋划、政策共享、市场选择、差异发展”的原则,在推动金融创新试点、跨区域协同发展、联防联处金融风险、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协同争取政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在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中,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重庆市打非办组织开展川渝地区防范非法集资知识网络竞答活动,共同制作、联合发布10余件投资者教育宣传作品,在地铁站显著位置进行集中宣传,取得积极宣传成效。三是与重庆银保监局推进监管协作,签订合作备忘录。着手建立成渝双城统计监测制度,行成相向推进、共同引领、同频共振的监管合作格局。加强沟通合作,在部分监管领域实现互访交流和日常监管信息共享。四是推动两地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目前,省信用联社与重庆农商行签订了《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都银行、成都农商行与重庆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都银行与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省银行业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贷款余额3.4万亿元,其中对成都市全域投放贷款2.3万亿元,川内其区域投放贷款1.1万亿元,对重庆市全域投放贷款488.7亿元;保险机构为双城经济圈企业和个人提供风险保障57.4万亿元、赔付支持300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2020年新设银行机构(含分支机构)127家,其中大型银行33家,股份制银行23家,城商行64家,农合机构7家;保险公司新开业机构(含分支机构)28家,筹建12家,进一步优化完善服务机构网络。五是深入实施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计划,改善金融环境。根据人总行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四川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计划,深入实施民营小微企业“服务零距离 融资大畅通”金融服务专项行动,修订完善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方案,组织金融机构开展“三访、三问、三送”活动(访店访企访园区、问需问计问困难、送产品送政策送服务),促进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较快增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下新低。六是疏浚畅通政策传导渠道,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针对在一些局部存在的金融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政策社会公众不知晓、职能部门不明白、银行企业不会用的问题,制定《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宣传方案》,根据三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8个主题,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政策宣传。联合《四川日报》等川内主要媒体启动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百日宣传”行动。通过编制政策解读手册、开展银企现场培训会、召开新闻通气会等方式解读金融政策,宣传帮扶措施,推广金融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四川省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和对外推广,扩大平台影响力,打造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用场景,健全“信用+信贷”融资模式。深入推进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企业信用培育帮扶,创新推广“金信会贷”信贷产品。开展工业园区金融红名单企业推荐及园区白名单企业筛选、黑名单企业认定工作,建立园区联合惩戒机制。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增信作用,帮助更多优质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进一步优化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以重点城市为突破口,力争在工作机制、产品模式、复制推广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会同重庆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尽快出台,在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信用信息共享、金融市场一体化、支付体系一体化、创新开展特色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入合作,强化联合联动,共同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更好的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川渝两地银保监局监管合作机制,探索推动两局在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领域持续深化互助协作,推动合作备忘录落地落实。推动两地银行业、保险业互动合作,支持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协作,促进区域市场互联互通、均衡发展。共同争取政策试点和改革赋权,持续加强向金融部门的请示、沟通,共同争取国家同意两地已有试点政策共享。联动成渝两地人行分支机构、证监局,联合争取国家层面一揽子改革授权,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探索金融深度开放的自主权。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526

(联系人:郭倩博联系电话:17381924808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文